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对教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凸显了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尤其是在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改进教师科研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当前,学院正坚决落实校党委的部署和决定,对原有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副校长黄炎和、林庆潘多次深入学院、深入师生当中,深度调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意见,以刘鸿为组长的党委督查组,反复修改方案,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学院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贯彻落实方案要求,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切实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成果有效转化为绩效分配方案中,将学校出台的教育教学评价系列文件精神贯穿绩效考核中。始终围绕目标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切实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更好地引导全院教师围绕一流学科发展,潜心育人,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推动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校党委的工作要求落地落实,使学校各项改革精神更加精准地对接学院发展所需和师生所盼,不断厚植一流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破“吃大锅饭”格局,实行差异化分配。充分发挥岗位责任津贴的激励作用,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严格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和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岗位责任津贴的分配挂钩,分类调控,合理调节不同岗位的津贴,打破平均发放或简单按岗位津贴级别发放,充分体现业绩和贡献导向,拉开档次。按照考核结果分类确定岗位绩效工资水平,考核优秀的,按同级岗位的150%发放;考核合格的,正常发放津贴;考核基本合格的,发放50%的津贴;考核不合格的,不发放绩效。对于连续2年考核基本合格,或当年考核不合格者,给予约谈、警示,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学校政策情况下,予以调整岗位或解聘。
二是明确导向,注重贡献。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激励导向和质量贡献导向,充分体现优教优酬、优质优酬。加大教学岗位绩效激励力度,向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在绩效分配中的比重,有效体现教师课时量、教学质量和绩效挂钩,激励教师将797娱乐-(中国)官方网站的精力放在提升课堂质量上,强化教书育人效果。教学评价前15%的教师,课酬按1.5倍发放,评价后15%的教师,课酬减半发放,并约谈问责。连续3年教学评价后5%的教师,将停课1年,培训进修。加大对教学型名师、课堂教学成果的激励力度,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约束机制,更好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同时,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在学院事务性绩效中,将学院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做到校党委的决策部署指挥到哪里,考核激励约束就跟进到哪里,引导师生加大贯彻执行效力,推动学校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三是逐步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结构。根据本学院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岗位责任津贴、业绩贡献津贴、事务性津贴所占比重,逐步加大业绩贡献奖励占比,尤其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奖励占比,该占比从原来的58%提高到不低于70%。鼓励教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贡献。同时,设立特色贡献奖励指标,对年度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突出贡献奖。
四是打破简单的功利指标奖励体系。以往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侧重论文数、课题数、获奖数、课时数等容易量化的指标,而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等难以短期量化的指标未纳入,容易导致一些教师急功近利。通过这次绩效分配方案改革,学院层面加强了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育,加大教育教学、三全育人、指导学生、教学研讨等的过程及成效奖励,将科研业绩奖励与科研育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成效挂钩。
五是形式多样,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育人水平。每年按期开展教学大比武和科研大比武。采用教学大比武的形式,重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大课程群的建设,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采用科研大比武的形式,激发青年教师科研动力,突出质量创新导向,激励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及科研反哺教学,提升科研育人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和校党委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优化完善绩效分配方案,真正用好奖励性绩效考核“指挥棒”,通过考核来促进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引导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一以贯之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推进绩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潜心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氛围,进一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助推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